忙碌小姐的长长旅途

走吧,小镇青年!

大约在第一次春运返程高峰的时候,我在公众号里问了一个问题——

“你是小镇青年吗,你有一个大城市的梦吗?”

我明确地知道,这个公众号的粉丝们,大多还在享受安逸的寒假,他们还在象牙塔里憧憬未来,不管是一所改变命运的名校,还是光怪陆离的帝都魔都New York City,都是有些遥远但让他们蠢蠢欲动的“小目标”。

“小镇青年”在我看来是个很庞大的群体,他们被贴上标签,也急于撕掉标签,想定义一个群体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对立面。那些想成为杰克、克莉丝汀的二狗、翠花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主动或被动地远离着故乡,成为大城市里浮沉的一员。

今天我也要离开我出生和成长了20多年的六线小城市了。

我来自于这里,又渐渐不属于这里,小城安逸富饶,没有村落中的山山水水,也没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偶尔堵车,唯二的电影院春节期间爆满和全球同步上映着各种大片,这两年,出门似乎也可以不用带现金直接用支付宝或者微信了。

这里的男人们爱吹牛女人们爱穿貂儿,在城市正中央的KFC里,总能遇见你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你不得不屈服于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你的学历偶尔会让你感到有点尴尬,你的叔叔阿姨们说着“诶买这孩子多大了还上学呢啊?”,你也说不清你的专业你的工作,你以为这是年龄的代沟,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同学聚会时,你和同龄人们一样也说不清。

可是我却着实不讨厌这里,毕竟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的家人和很多童年的玩伴仍然生活于此。可我却和所有的小镇青年们一样,正慢慢离开这里,有的人甚至是迫不及待地逃脱这里,奔向世界各地。

我突然发现很多朋友一年只能见一次,我们的聊天内容在大城市里的生活都大同小异,儿时的记忆和七拐八拐都认识的同学们的八卦却总是饶有乐趣。房价、相亲、独生子女的无能为力都被一次次提起,家乡的亲人朋友们总是打趣我们的京腔洋调。嗯,在家乡好像也要成为异乡人了,留不下,回不来的怅然正无处排遣。

这里的人们对你身处的城市有一些小小的羡慕但也有大大的同情,“北京啥都有吧诶呀挺好挺好,工资真高啊,诶是不是老能看到名人儿?不过我也听说那北京地铁里的人啊乌泱乌泱的,雾霾大吧,哦对了你在北京租的房子有咱卫生间大吗?”

父母一辈心态各异,想着孩子要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但也想让家里的独苗儿在自己身边轻松自在,周围的七大姑八大姨七嘴八舌地说着好与不好,小镇青年们“哼哼哈哈”答应着,脸上有波澜不惊的微笑,心里则是莫名其妙的焦躁,暗暗琢磨着还是回去一个人清净。

考学是小镇青年们最惯常的可以闯入大城市的方法,不管远近,四年的时光足以让小镇青年们成为另外的人,有很多人有着“出去了就再不回去”的破釜沉舟。

每个人都在解构着自己的故乡,把自己从熟悉的环境中抽离,哪怕陌生的地方再远再苦也再不走回头路。当然也有激流勇退者,有时他们也会在家乡小城开着属于自己的车回到宽敞的家暗暗自嘲原先的“大城市梦”,想着还是这样的生活好。

小镇青年们有莫名的能量,也有奇怪的勇气,很多人不甘平庸,也会偶尔有点“翠花”对“琳达”的没有底气,可是后来都会被城市的川流不息稀释,他们慢慢悦纳了自己,留下小镇和大城市共通的身份认同。说不上是自卑,也绝不是完全的自信,就在这样的拉扯之中,小镇青年们慢慢成为了城市青年。

从家乡小城奔向北京的普通列车需要一整夜,高铁动车四个小时就够,要是坐上飞机,刚起飞就要降落,但这其中的距离,每个人都知道,小镇青年融入大城市之路,尚且漫漫。可是你知道的,小镇青年们到底还是出发了。

乘风破浪还没看,不过我想,来自亭林镇的小镇青年韩寒先生,一定也在当初念着“走吧”,就一头扎进了大城市的日日夜夜里。

走吧,小镇青年,哪怕出门看看再回来你也不枉青春一段。

评论(2)

热度(9)